Navigation menu

聚划算

如何提高《新闻大求真》节目的传播效果

如何提高《新闻大求真》节目的传播效果

【摘 要】媒体作为连接科学和公众之间的纽带,自然而然地承担着科学普及的重要任务。而像《新闻大求真》一类的电视辟谣求证类节目如何在确保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使自己的节目内容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并且不断提高收视率水平,就成了该类节目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求证类节目 新闻大求真 传播效果

○杨文博

  流言是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Web2.0时代的到来,更为人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言论发布空间,也导致流言更是层出不穷,而新媒体在流言的传播过程中,常常具有很强的煽动作用。因此,各种电视辟谣求证类节目应运而生。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的“王牌节目”——《流言终结者》自2003年开播以来,其以实验手段侦破流言的科学传播模式迅速引爆收视热潮,并屡屡刷新探索频道的收视纪录。我国自2012年起,也涌现出一批辟谣求证类电视节目。例如,湖南卫视于2012年推出的《新闻大求真》、中央财经频道于2013年推出的《是真的吗》、吉林卫视于2014年推出的《一探究竟》以及安徽卫视于2015年推出的《谣言终结者2015》等。上述节目在借鉴美国《流言终结者》的相关模式基础上,结合本土实际,进行积极探索,虽有些许成就,但由于辟谣求证类的电视节目在我国刚刚起步,因而在制作水平和吸引受众等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试对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节目做系统研究,分析节目自身存在问题,并得出应对之策。

  一、《新闻大求真》节目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同类节目进行比较和分析,笔者发现其在节目内容以及传播效果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一)节目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有待提高

  与美国的《流言终结者》相比,《新闻大求真》虽然同样在向观众展现事情真相,话题类型(生活服务类、社会事件类和科普类)也都有涉及,但是在话题的选择上,主要侧重于该话题是否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根据笔者的统计和观察,自节目开播至2015年4月15日,《生活大求真》生活服务类话题占节目话题的总比重为75.445%;2015年1月6日至4月15日,所占比重则为75.454%。与此同时,《新闻大求真》也会对当季“湖南卫视”主打的电视节目明星进行捆绑宣传,或邀请曾在某一时期颇具影响力的明星和网络红人来增加节目可看性。节目的主要内容会以情景剧的模式呈现,通常利用明星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来引出该期话题,并由主持人团队带领嘉宾来完成“流言”的验证。

  众所周知,一个可靠的实验结论是需要进行大量的系统验证之后才能得出的,但《新闻大求真》节目由于时长限制,在实验验证环节常常只能进行一次成果展示。在实验过程中,虽然力图做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证实或者证伪,但是由于实验的操作者大多数由主持人和嘉宾们组成(个别危险情况会邀请专业操作团队),在涉及专业知识解读时,往往也只能按照台本进行复述,加之节目拍摄后会进行适当剪辑,观众对于流言中所说的事件的发生几率并不知晓,不免会对节目的专业性和严谨程度产生怀疑。虽然情景剧的叙述模式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和可看性,但是在操作环节中所展现出的非专业性不仅会给观众留下疑问,而且也会使节目内容的严谨性有所折损。

  再者,《新闻大求真》节目话题大多取材于已经发布的民生类和社会类新闻,再加上制作团队难免会有疏忽,《新闻大求真》的话题内容也与其他电视台的话题内容偶有重复,在造成节目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对制作团队的专业精神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传播效果逊于新媒体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流言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相较于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行为,多数情况都是在小范围的空间内进行的,能进行即时互动的人员规模也相对较小,因此,在舆论引导方面显然逊于新媒体。此外,《新闻大求真》的节目形式和选题趋于单一,也进一步削弱了其节目自身的传播效果。

  二、《新闻大求真》节目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闻大求真》节目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电视节目的先天不足

  节目的播出时段固定、线性播出。《新闻大求真》节目定档18:00,时长半个小时,该时间段通常为一般电视观众的下班和晚餐阶段,极易导致观众错过节目的播出时间。另一方面,节目的“台网联动”表现欠佳:以《新闻大求真》的新浪官方微博为例,微博内容以每期节目内容的预告和

相关新闻